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4 10:33:43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深化。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班就读工作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强调要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2023-2024学年度,各地小学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新的挑战。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层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特殊教育补助资金预算较上年增长8%,重点用于资源教室建设、无障碍环境改造和教师培训。各地教育局相继出台实施细则,如北京市推行“双学籍”管理制度,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同时享有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学籍;上海市建立了“一生一案”个性化支持机制,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些政策为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教学实践层面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态势。许多学校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由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共同备课、授课。浙江省某小学探索出“分层教学+伙伴互助”模式,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同时安排同伴助学小组。江苏省部分学校引入“资源教室+普通课堂”交替学习机制,学生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接受针对性辅导,部分时间在普通班级参与集体学习。这些实践有效促进了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共同成长。
支持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据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2024年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已有76%的区县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资源教室建设覆盖率较五年前提高35个百分点,达68%。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逐步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某省会城市教育局2023年投入500万元为随班就读学生配备辅助技术设备,包括沟通板、放大阅读器等,有效降低了学习障碍。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教育部实施“国培计划”特殊教育项目,2023年培训随班就读教师达10万人次。多地建立“特教+普教”教师协作共同体,如天津市组建区域巡回指导团队,每月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深圳市推出“融合教育教师能力认证体系”,将随班就读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家校社协同机制逐步完善。许多学校建立家长资源中心,定期举办工作坊帮助家长掌握辅导策略。社区资源被有效整合,某地残联与学校合作开展“阳光伙伴”项目,组织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数字技术也得到应用,部分地区开发随班就读服务平台,实现家长、教师、专家的实时沟通和数据共享。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随班就读工作仍面临挑战。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特教专业教师不足。部分普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消除歧视和偏见仍需长期努力。课程调整和评价方式改革需要深化,如何科学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成效仍需探索。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工作将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新路径,如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跨专业合作将更加深入,教育、医疗、康复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将共同支持学生发展。融合教育理念将进一步普及,从注重物理环境融合向学习、社会、心理全方位融合深化。
随班就读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其健康开展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要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更加包容、友好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自身最大发展潜能。
2023-2024学年的实践表明,随班就读工作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关注入学机会向注重教育效果转变。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小学随班就读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重要贡献。这不仅关系到特殊需要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