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随班就读学生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4 13:25:15

随班就读,作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标志着从隔离走向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刻变革。它并非简单地将特殊需要学生安置在普通教室,而是一项涉及教育体系、资源配置、教师专业能力和社会观念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社会包容度的提升,随班就读实践不断深化,其内涵与挑战也愈发清晰。

中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但真正的加速发展源于近十年的政策驱动。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则以法规形式确立了“优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原则。而2022年初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是将随班就读推向新高度。计划设定了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7%以上的目标,并特别强调推进融合教育,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实现“应随尽随”。这些顶层设计为无数特殊需要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引导下,各地涌现出大量实践案例与创新模式。以上海为例,其构建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体系,并广泛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北京海淀区则探索了“双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同时具有普通学校学和特教学校学籍,享受两校资源。深圳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介入融合教育。这些实践表明,成功的随班就读远不止是物理空间的融合,更是支持体系的全面构建。

随班就读的深化依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十四五”计划要求加强教师培训,但许多一线教师仍缺乏识别、评估与干预特殊需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导致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支持体系也存在缺口,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及专业康复人员的配置在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仍显不足。课程调整与考试评价的灵活性不足,使部分随班就读学生难以获得真正适合的教育,陷入“混而不融”的困境。同学接纳度、家长观念等隐性环境因素同样直接影响随班就读的实际效果。

每一个随班就读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政策的温度与挑战的复杂性。有患自闭症的学生在老师同学的耐心引导下,从封闭自我到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有视力障碍学生借助辅助科技设备和同学的互助,顺利跟上学习进度;也有多动症学生因得到合理行为支持,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但也有一些故事透露着艰辛:有家长为争取更多支持资源四处奔走,有学生因未能获得适当调整而学习挫败感强烈,还有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倍感焦虑。这些鲜活的案例共同描绘出中国随班就读实践的真实图景——进步与困境并存,希望与挑战交织。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协同、系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需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纳入普通教师培养与职后培训必修内容,并完善巡回指导教师制度,为普通学校提供持续专业支持。支持体系现代化是关键,应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开发个性化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指南,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辅助工具,为学生学习提供更精准支持。评价机制改革也需同步深入,建立符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关注其成长进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营造真正包容的校园文化,通过主题教育等活动增进全体学生对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构建互助友好的同伴支持系统。

随班就读的推进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它考验的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专业能力,更是整个社会对多元与差异的包容程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每一位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需求都应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专业实践不断深化、社会包容氛围日益增强,随班就读必将从一种安置形式走向真正有质量的融合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绽放独特生命光彩。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