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5 20:57:01
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举措,它保障了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小学生随班就读工作从单纯的身份“融入”,逐步走向了高质量、有支持的“融合”,其内涵与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将“推进融合教育”作为重点任务,强调要“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机制”,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应随尽随”。2024年,各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台细化措施,其核心是推动支持体系建设落地。例如,许多地区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并为核心参与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教师计算工作量、提供专项津贴,从制度上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确保支持服务不是流于形式。
一份完整且有效的小学生随班就读辅导记录,已不再是简单的学生出勤和成绩登记,而是转变为一份动态化、个性化的教育支持计划(ESP)实施档案。其内容通常涵盖多个维度。首先是学生的基本评估信息,包括其障碍类型、程度、优势能力以及由专业评估团队(含家长、普校教师、资源教师、特教专家等)共同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其次是具体的学科调整与支持策略,例如在语文课上,为有读写障碍的学生提供大字版教材、允许使用语音输入软件完成作业;数学课上,提供可视化的解题步骤提示卡等。再次是行为支持与社交融合记录,详细记载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前因、行为本身及后果(ABC记录法),以及教师采取的正面行为干预策略(PBIS)及其效果,同时还会记录该生参与小组合作、班级活动的具体情况与同伴互助的安排。最后是定期的评估与反思,通常以月度或季度为单位,检视目标达成度,并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支持计划。
实践中的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随班就读的支持模式。例如,某地小学一名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年级学生小明(化名),他在入学评估中显示出认知能力正常但存在显著社交沟通困难和情绪问题。他的随班就读团队为其制定的计划不仅包括在课堂上使用视觉日程表辅助沟通,还为其安排了一名“小导师”同伴,帮助他理解课堂指令和参与课间游戏。资源教师每周会对他进行两次社交技能小组训练,并与班主任保持高频沟通。辅导记录中详细记载了他从入学时无法安坐、频繁哭闹,到一学期后能遵守大部分课堂常规、并能用简单句子向同学提出请求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这个案例的成功,关键在于 individualized (个性化)的支持和全校性的融合文化氛围,而详实的辅导记录则为干预的持续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尽管成效显著,当前小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仍有普遍性缺口,面对复杂多样的特殊需要学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亟需加强职后培训并在师范生培养中增加融合教育必修内容。其二,是专业资源支持队伍仍然薄弱,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治疗师等人力资源在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存在巨大缺口,导致支持服务无法有效延伸到每一所普通学校。其三,是家校合作深度不足,部分家庭因认知所限或出于保护心理,未能充分参与评估与计划制定过程,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
展望未来,小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技术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发更高效的评估工具、个性化学习平台和辅助沟通设备,为学生和教师减负增效。二是深化“协同教学”(Co-teaching)模式,推动普通教师与资源教师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物理性同在”走向“化学性融合”,共同为全班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三是构建更立体的支持网络,联动社区、医疗机构、社会工作等外部资源,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从教育到康复、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支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生随班就读辅导记录,是一扇观察中国融合教育发展的窗口。它从一份简单的表格,演进为一套科学的支持体系,背后折射出的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民生温度,是从“关注少数”到“满足多元”的现代教育理念变迁。每一个字的记录,每一次支持的调整,都关乎着一个孩子的尊严、一个家庭的希望,以及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社会未来。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仍需教育者、家庭和全社会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智慧。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