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9 09:44:13
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教育政策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演进。小学随班就读政策作为东莞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权利的保障。近年来,东莞通过完善政策框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建设,逐步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随班就读支持体系。
2023年东莞市教育部发布的《东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深化随班就读工作,要求全市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完善特殊需要学生入学评估与转介机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东莞全市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小学已达280所,覆盖33个镇街(园区),特殊需要学生随班就读入学率达98.5%,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在实操层面,东莞建立了市、镇、校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市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协调,镇街教育管理中心落实属地管理,学校承担主体责任。每个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均需组建由校长牵头的工作小组,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创新推行“双学籍”管理制度,特殊需要学生同时拥有普通学校学籍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备案学籍,确保教育过程的可追溯性与连续性。
资源教室建设是东莞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支点。根据2024年最新统计,全市普通小学已建成标准化资源教室326间,配备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语言康复设备、认知训练工具等专业设备。资源教师与学生的配比达到1:8,超过省定标准。每周开展至少5个课时的个性化训练课程,内容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习策略指导、心理行为干预等。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东莞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普通学校教师需完成120学时的特殊教育通识培训,通过考核获得随班就读上岗资格。2023年全市培训教师达4200人次,其中获得市级资源教师认证者超800人。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市特殊教育中心开设融合教育专题研修班,开发了《特殊需要学生评估与干预》《行为问题正向支持》等本土化课程模块。
在教学实践层面,东莞探索出“集体教学+差异指导+个别训练”的三层教学模式。课前通过预习单进行学情分析,课中运用协同教学、同伴互助等策略,课后提供巩固性练习与拓展活动。部分学校试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开发智能评估系统动态追踪学生发展,使用沉浸式VR场景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的实践案例显示,通过个性化支持,随班就读学生学科合格率从2022年的76%提升至2024年的89%。
家校社协同机制是东莞模式的突出特点。各校建立家长资源中心,定期举办工作坊传授康复技能。市残联购买服务,组织社工、康复师进校支援。寮步镇香市小学创新设立“融爱家长义工队”,由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担任志愿者,形成互助支持网络。2024年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家长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满意度达94.7%。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东莞随班就读工作仍面临挑战。部分学校师资专业性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高年级支持体系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深化医教结合,推进数字化转型。东莞计划到2025年实现镇街资源中心全覆盖,建立特殊教育云平台,开发随班就读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持续完善“筛查评估—安置干预—转衔服务”的全链条支持系统。
东莞的实践表明,随班就读不仅是教育安置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支持体系,营造包容友好的校园文化,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获得成长。这种探索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也为全国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