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小学随班就读班级计划

发布时间:2025-09-26 13:12:05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进入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促进教育公平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随班就读工作已从单纯的政策要求,逐步深化为一场关乎教育质量、支持体系和社会包容度的系统性工程。最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这为基层学校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一份科学、全面且可操作的班级计划是随班就读成功实施的基石。该计划绝非孤立文件,而应深度嵌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与管理体系中。其首要前提是精准的评估与鉴定。在新理念下,评估不再是简单贴标签的过程,而是由教育、医疗、心理、康复等领域专业人士及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优势潜能、特殊需求及所需支持进行全方位研判,并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评估报告,作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根本依据。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个性化支持的核心体现。它必须包含清晰的可测量的学期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关乎学业成绩,更涵盖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行为适应、职业转衔等多个领域。例如,对于一名有注意力缺陷的学生,目标可能包括“在课堂提示下,持续专注任务的时间提升至15分钟”;对于一名有肢体障碍的学生,目标可能涉及“能利用辅助技术完成大部分书写作业”。IEP的制定需要定期召开个案会议,动态调整,确保其始终契合学生的发展节奏。

班级环境的创设是融合的物理与心理基础。在物理环境上,需依据学生需求进行无障碍改造,如增设轮椅通道、提供可调节课桌椅、划分安静的学习角等。2023年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一步强调了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要求,学校亦在此列。在心理环境建设上,班主任的角色至关重要。需通过主题班会、绘本共读、合作游戏等方式,在班级内培育“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好”的融合文化,引导普通学生理解、尊重并自然协助有特殊需求的同伴,将差异视为常态,从而预防霸凌,构建支持性的同伴系统。

课程与教学调整是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秉持“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在教学前即考虑所有学生的多元需求。调整可分为多个层次:对于多数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多感官教学、合作学习、图形组织器等);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则需进行更深度的个性化调整,包括学习内容的简化与重组、作业量的弹性化、考核方式的变通(如口试替代笔试、延长考试时间)等。目标是让学生在尽可能参与普通课程的同时,获得适切的学习体验,而非简单地降低标准。

支持体系的构建是随班就读可持续的保障。这一体系是立体的:首先是以资源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支持。资源教室不应仅是抽离训练的场所,更应成为支持普通教师的咨询站和资源库。资源教师需定期入班观察,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协同备课,提供策略建议。其次是师资培训的常态化。教师是融合教育的第一线执行者,他们需要持续获得关于特殊需求特点、行为干预策略、辅助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实操培训,而非一次性的理论学习。最后是家校社协同。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让家长成为IEP团队的平等成员,并积极链接社区康复资源,形成育人的合力。

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计划不至流于形式。评估应是多元且发展性的,既关注学生IEP目标的达成度,也考察其社会性情绪的发展、同伴关系的改善以及班级整体融合氛围的提升。同时,也应对支持体系本身进行反思,如资源教室的利用率、教师协作的有效性、家长满意度等,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持续优化整个计划。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面临着深化与创新的挑战。随着科技赋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始在个性化学习和康复训练中发挥作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强大的辅助工具。从“随班就读”迈向“随班优读”,意味着从关注“物理融合”到追求“社会性融合”和“学习成果融合”的质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爱心,更要具备专业的知能与协作精神,最终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在普通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归属感、成就感与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育的普惠与公平。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