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小学随班就读的孩子多么

发布时间:2025-09-22 10:31:07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学生已达49.17万人,较上年增长6.3%,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首次突破50%,这标志着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

随班就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体系的完善。202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提出到2025年随班就读比例要达到70%的目标。各地纷纷出台实施细则,如北京市2023年将特殊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普通学生的5倍,上海市建立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特教专家”的三级支持体系,这些措施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践层面,随班就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经济发达地区,支持体系日趋完善。杭州市天长小学通过“差异化教学”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广州市越秀区建设了23个资源教室,配备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语言康复设备等专业设施。然而中西部地区仍面临挑战,河南省某县教育局2024年调研显示,当地60%的普通教室缺乏无障碍设施,专业资源教师配备率不足30%,反映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随班就读的实际效果研究显示积极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追踪研究表明,经过科学支持的随班就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测评得分较隔离环境提高32%,学业成绩达标率达到85%。更值得关注的是,融合环境对普通学生同样产生积极影响,深圳市宝安区的调查显示,83%的普通学生通过融合教育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共情能力。

当前随班就读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准备度不足是突出问题,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对2万名教师的调研显示,仅38%的教师表示接受过系统特殊教育培训。课程调整难度大也是现实困境,普通班级45人的规模使个性化教学难以实施。社会认知偏差依然存在,部分家长对融合教育存在“影响教学进度”的担忧。

创新实践正在各地涌现。上海市长宁区推行“跨校走班”模式,让特殊需要学生部分时间在普通班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接受强化训练。浙江省杭州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融爱星”学习平台,通过智能算法为听障学生提供实时字幕转换。成都市武侯区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评估转衔机制”,实现从鉴定安置到升学就业的全流程支持。

家校合作被视为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因素。南京市鼓楼区开展“家长伙伴计划”,组织经过培训的特殊需要儿童家长为新入读家庭提供支持。广州市天河区每周举办“融合同乐日”,通过亲子活动促进普通家庭与特殊需要家庭的相互理解。这些实践表明,建立支持性社区环境对融合教育至关重要。

未来随班就读发展需要多维度推进。师资培养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已率先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增设融合教育必修课程。技术支持领域,多家科技企业正在开发适用于融合课堂的辅助技术产品。政策保障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责任与权利。

随班就读的深入推进标志着我国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从最初的数量扩张到现在的质量提升,随班就读正在改变无数特殊需要儿童的命运。随着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改善将为融合教育创造更有利条件。每一个孩子在普通教室里获得的微笑和认可,都是教育公平最生动的体现。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