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6 20:53:24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融合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实践。它强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通过科学的支持和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各地小学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随班就读实践案例,为融合教育的深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明确方向。2022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并具体指出要“推进随班就读,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这一最新政策指引,促使各地小学将随班就读工作从“有”向“优”转变,从单纯的身份安置转向追求有质量、有支持的真实融合。许多地区据此建立了区校两级资源支持中心,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评估、个性化教育计划制定、康复训练等服务,确保了政策的落地生效。
优秀的随班就读实践首先体现在个性化教育计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上。以上海市某区一所普通小学的案例为例,该校一名有听觉处理障碍的学生小宇(化名)在入读一年级时面临巨大挑战。学校资源教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及校外专家立即组成团队,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了详尽的个性化教育计划。计划不仅包括了为其配备无线调频系统、安排前排座位等物理环境调整,还针对其语言发展迟缓问题,每天安排30分钟的一对一言语康复训练。在数学课上,老师允许他使用更多的实物教具进行操作学习;在语文课上,则减少了需要大量听觉记忆的背诵作业,增加了图形化表达的环节。一个学期后,小宇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均有显著提升。
卓越的案例离不开对普通班级教师的赋能和支持。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探索出了“双师融合”教学模式,即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配备一名资源教师作为“协同教师”,与主班老师共同备课、授课和进行教学反思。在教授《认识图形》一课时,主班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概念,而协同教师则重点关注一名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图形卡片、拼图游戏等方式,帮助其理解同样的知识点。这种模式不仅直接支持了特殊需要学生,也通过日常化的教研活动,极大提升了普通教师应对学生多样性的差异化教学能力,实现了“扶助一个,带动全班”的效果。
再次,创设包容性的校园文化与同伴支持系统是成功案例的共同特征。成都市一所小学发起了“伙伴天使”项目,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匹配两名经过培训的同伴“小天使”。“小天使”们并非简单地提供帮助,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与不同特点的伙伴沟通、游戏,在课间休息、小组活动、课外实践中自然地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支持。例如,一名有自闭症特质、社交沟通困难的学生,在同伴的持续鼓励和带领下,逐渐从独自玩耍到能够参与集体的跳绳游戏。该项目不仅促进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理解、尊重、互助的友好氛围,是对所有学生的生动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深度的家校合作是巩固随班就读成效的关键环节。许多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如每周的“家校联系本”、每月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复盘会等。广州市某小学为一名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学生建立了由班主任、资源教师、心理老师和家长组成的微信群,每日简短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情绪及遇到的困难,共同商议应对策略。家长从教育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合作者,将学校使用的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延续到家庭环境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综观这些优秀案例,小学随班就读的成功实践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从关注物理性“融入”转向追求深度的“融合”;支持方式从零散、临时走向系统化、课程化;支持主体从资源教师孤军奋战扩展为全校教师、普通学生、家庭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多元支持网络。这些鲜活的经验表明,高质量的随班就读不仅能有效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激活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双重提升,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