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8 12:16:18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在常规班级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融合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已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保障所有学生,包括身心存在障碍的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与全面发展。
政策与理念层面,国家出台了系列支持文件。教育部2024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强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这标志着随班就读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战略转变。其理念基础源于融合教育思想,认为隔离的教育环境无法造就真正的融合社会。将特殊需要学生安置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不仅有助于他们习得知识与技能,更能获得宝贵的社会交往经验,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石。
随班就读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挑战是普通班级教师专业支持不足。许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面对多样化的特殊需求(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进行有效个别化教学。资源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政策要求建立资源教室和配备资源教师,但在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专业资源稀缺、巡回指导频率不足问题突出。再者,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随班就读学生陷入“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的困境。
成功的随班就读依赖于科学、系统化的辅导支持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学校管理、教师协作、课程调整、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学校管理层面,需建立有效的支持框架。学校应成立由校长领导、资源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的融合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EP并非一份固定文件,而是一个动态评估与调整的过程,需明确学生当前能力水平、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服务与支持。学校应积极建设与用好资源教室,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抽离式补救教学、 sensory调节、社交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并为普通教师提供咨询和支持。
教师协作是核心环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随班就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需与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形成合作团队。有效的策略包括:采用差异化教学,在同一教学目标下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提供多元化的材料与呈现方式;运用通用学习设计(UDL)原则,提前考虑所有学生的潜在障碍并提供多种参与、表达和表征方式;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如小组共同学习、同伴辅导等,这不仅有益于特殊需要学生,也能促进普通学生的同理心与领导力发展。
课程与评估调整是关键。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要求不应是简单降低标准,而是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对于书写困难的学生,允许其使用电脑或语音输入完成作业;对于阅读障碍学生,提供有声书或简化版文本;在评估时,可采用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替代传统笔试,真正考察其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而非单纯与他人比较。
营造包容的班级文化与环境至关重要。教师需有意识地在班级中倡导尊重、理解、互助的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阅读相关绘本、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意识提升活动等方式,引导所有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差异,学会欣赏他人长处并提供帮助。为随班就读学生安排“小伙伴”或“助学伙伴”,能有效协助其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交互动,减少孤立感。
家校合作不可或缺。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定期、坦诚地沟通学生在校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与观察,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学校还可以为家长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需求并掌握有效的家庭辅导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化需多方持续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纳入普通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必修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支持保障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进资源中心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咨询与指导等方式,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接纳所有、支持有力”的融合教育生态,让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能在支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与同伴一起快乐成长。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