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5 13:12:38
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小学随班就读已成为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随班就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特殊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连续出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强调要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对随班就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结合最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探讨小学随班就读英语教案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随班就读英语教学的核心在于“差异化”与“支持性”。教案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教学原则,更是法律和政策的要求。2022年发布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明确将“因材施教”和“提供合理便利”作为关键指标。一份有效的教案绝非普通教案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详尽的学情分析基础上,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课前,教师需充分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类型(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认知特点、优势通道及现有英语水平,这是所有教学决策的起点。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遵循“同一内容,多层级目标”的原则。即围绕同一教学主题,为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授“Animals”单元时,普通学生的目标可能是听说读写核心词汇并进行简单对话;而对于一名有书写困难的学生,其目标可调整为能够指认图片说出动物名称(听与说),并通过贴图或选择方式完成配对练习(认读)。这种目标分层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体验,保持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与资源的调整是教案成功的关键。教师需善于利用多感官教学法,提供多样化的表征方式。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或听力受损学生,可大量运用图片卡、实物、图表、手势语(如自然手势或配合核心词汇的简单手语)及文字提示;对于阅读障碍学生,可提供音频材料、点读笔或电子文本的朗读功能;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生,则需将学习任务分解为更短小、清晰的步骤,并配合动手操作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强大支持,如利用平板电脑上的交互式教育APP、单词学习软件等,能提供个性化练习和即时反馈。
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应凸显合作与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随班就读课堂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异质分组,让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在对话练习、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中互相帮助。例如,在进行“What’s this?”问答练习时,伙伴可以协助提示或鼓励。教师需设计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的角色,如让有表达困难的学生负责出示卡片,而非仅仅旁观。课堂指令应清晰简洁,配合视觉提示(如任务清单图示),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反应和 processing 时间。
教学评价环节必须体现灵活性与发展性。摒弃单一的标准化的纸笔测试,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可以观察其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过程、伙伴合作情况,通过作品样本(如画的图画、制作的单词卡片)、口头汇报、视频记录等方式评估其进步。评价标准也应是个性化的,重点关注相较于其自身基线水平的成长,而非与同龄人的横向比较。2023年基础教育领域强调“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正是对这一方向的肯定。
以下提供一个简要的教案设计示例片段以供参考。教学主题为PEP人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3 At the zoo,课时内容为描述动物特征(big, small, long, short)。对于一名有轻度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教案调整如下: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指认老虎、猴子等常见动物图片,并在教师和伙伴辅助下尝试用“It’s big/small.”表达;教学材料除通用课件外,为其准备实物动物模型、大幅彩色图片和核心形容词的图文卡片;教学活动中,安排其参与“猜动物”游戏,由伙伴用模型提示并鼓励其说出“big”或“small”;评价则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其开口表达的尝试次数和准确率的变化。
随班就读英语教学的成功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班级人数过多难以兼顾、资源支持不到位等。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融合教育专项培训,推动普特教师协同教学,并积极利用资源教室的专业支持。最新实践表明,建立“学校-资源中心-家庭”的支持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跟踪与干预,正成为提升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小学随班就读英语教案的设计是一项充满智慧与关爱的工作。它要求教师真正秉持“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信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精心的教学设计,提供适性的教育支持,让英语课堂成为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步和感受成功的乐园。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必然要求。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