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9 09:38:05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在融合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随班就读试点工作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追求。郑州市教育局通过系统性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师资培训,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特殊需要学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郑州市自2014年首批随班就读实验校设立以来,已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根据郑州市教育局2023年发布的《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已建立42所市级随班就读试点小学,覆盖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等主要辖区,每所学校均配备资源教室和专职资源教师,年均服务特殊需要学生超2000人次。
政策支持体系是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础保障。郑州市教育局联合市残联、卫健委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出台《郑州市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入学评估、教学调整、资源支持等流程规范。2023年新规要求试点校实行“零拒绝”入学政策,建立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度,确保每位特殊需要学生获得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财政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市级财政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2800万元,较上年增长15%,重点用于资源教室升级和教师培训。
资源教室建设是随班就读的核心支撑。郑州市试点小学普遍配备标准化资源教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认知干预工具、言语治疗设备等专业设施。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作为省级示范校,创新推出“三级支持”模式:一级支持为全班差异化教学,二级支持为小组干预训练,三级支持为个别化康复训练。二七区陇西国际城小学开发了“融合作息表”,让特殊需要学生每日既有集体课程时间,也有个别训练时段,实现融合与专项训练的平衡。
师资专业化建设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郑州市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2024年组织专项培训86场,实现资源教师全员持证上岗。创新实施“双师制”(普通教师+资源教师协作教学)和“导师制”(特教专家驻校指导)。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与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建立合作,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学案例研讨会。多所试点校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如开发情绪行为预警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学生应激反应,提前干预潜在行为问题。
家校社协同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郑州市试点校普遍建立家长工作坊制度,每月组织特殊教育知识讲座和家长互助会。管城区创新小学建立“特殊需要儿童成长档案”数字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实时共享学生进展。中原区建设路小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医教结合服务,为学生提供在校康复治疗。2024年启动的“星星伙伴”项目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与特殊需要儿童结成助学对子,补充专业支持力量。
随班就读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郑州市教育局2024年评估报告显示,试点校特殊需要学生学业达标率提升至78%,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率达85%,普通学生对差异性的接纳度显著提高。金水区农科路小学的调研数据显示,融合环境不仅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提升沟通技能,也使普通学生更具包容心和责任感,形成互利共赢的教育生态。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师资配备不足,普通教师特教技能有待提升;农村地区资源支持相对薄弱;中学段衔接机制尚不完善。郑州市计划2025年将试点扩大至60所小学,推动建立跨学段支持体系,加强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双向沟通机制,探索“融合教育联盟”模式,共享优质资源。
郑州市随班就读试点工作折射出中国融合教育的深刻转型——从物理空间的融合走向社会性融合,从保障入学机会走向提升教育质量。这种探索不仅体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倡导的包容性教育理念,更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公平与卓越的双重追求。随着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郑州实践将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融合教育发展路径。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