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8 17:15:06
随着我国融合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已成为主流安置形式。美术教育因其独特的视觉性、情感表达性和非语言沟通特性,被广泛认为是支持自闭症学生融入班级、发展潜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更新,为在普教环境中通过美术课有效支持自闭症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政策层面,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强调“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这为自闭症学生进入普通小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中,美术课堂因其活动形式灵活、成果展示直观,常常成为实现成功融合的突破口。
自闭症学生在认知、沟通、社交及感官处理方面存在独特特征。他们可能表现出刻板行为、社交互动困难,但同时,许多研究表明,他们常具备视觉学习优势、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有时甚至在艺术领域展现出非凡的专注力和创造力。美术课恰恰能利用这些优势。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无需依赖复杂的语言交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预测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调节渠道。通过创作,他们能够宣泄情绪、建立自尊,并以一种被同伴认可的方式展示自我。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成功的关键。最新的实践倡导基于“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框架,提前考虑所有学生的多样性,减少后续调整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这体现为:提供多种表达途径,如允许学生选择绘画、粘土、拼贴等多种媒介完成主题创作;提供多种参与方式,如准备视觉任务卡、分步示范视频,并设置安静的创作角落以减少感官过载;提供多种表现方式,如成果可以是立体手工作品而非仅平面绘画。
环境与支持的调整至关重要。教师需创设一个结构清晰、可预测的学习环境。例如,使用视觉日程表明确展示美术课的各个环节(准备材料、创作、整理、分享);提供视觉提示卡,帮助学生理解指令;预先介绍可能引发感官不适的材料(如黏糊的胶水、鲜艳的颜料),并允许学生选择使用或替代工具。合理的座位安排、对噪音和光线的适度控制也能有效降低焦虑感。
社交融合是随班就读的核心目标之一。美术课上的合作活动是培养社交技能的天然情境。教师可以设计需要简单分工的团体艺术项目,如共同创作一幅壁画或一个立体场景,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角色。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如“思考-配对-分享”用于讨论作品,或指派“小导师”同伴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不仅能促进自闭症学生与同学的互动,也能培养全班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性。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另一重要环节。对自闭症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应超越像与不像的技术层面,更关注其表达意图、创作过程的情感投入、专注度以及进步的轨迹。采用档案袋评价,收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能清晰展现其成长历程。积极的、基于具体细节的鼓励(如“我很喜欢你在这里使用的颜色搭配”)远比笼统的表扬更能增强其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融合离不开协同支持系统。这包括资源教师或特教教师的入班支持,为普教美术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策略指导;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敏感点以及在家中的创作表现;必要时引入艺术治疗师的专业评估,将治疗目标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挑战依然存在。普教美术教师可能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班级人数过多可能导致个体关注不足,以及如何精准把握教学要求的难度平衡。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职前和职后培训,普及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合理配置资源教师和助手;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与同事分享成功案例与困惑。
小学美术教育为自闭症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舞台。它不仅是学习绘画技能的场所,更是他们与班级建立连接、表达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通道。通过有意识的环境创设、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全纳的校园文化,美术课能够真正成为滋养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沃土,让融合教育从物理层面的“同在”迈向心理层面的“接纳”与“共荣”。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