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0 20:21:38
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保障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少年能够在普通学校环境中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该制度并非简单地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在普通教室,而是要求学校提供系统的支持体系,确保其获得适宜的教育。近年来,随班就读工作持续深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
政策演进上,随班就读的理念根植于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强调了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最重要的专项政策依据是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为新时期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制度规范,是当前指导实践的核心文件。
《意见》首先明确了“应随尽随”的总体原则,要求各地优先采用随班就读方式安置残疾儿童少年,确保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接收责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符合条件的儿童入学。此举从制度源头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入学机会公平。
科学评估与精准安置是随班就读工作的起点。《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机制,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能力、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适宜的教育安置建议。评估不再是简单的障碍标签化,而是为了确定教育起点和所需支持的类型与强度,确保安置决策的科学性和个别化,避免“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
一旦安置确定,核心环节在于落实“一人一案”。学校须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该计划需基于评估结果,明确学生发展的长短期目标,具体规定课程教学调整、学业评价方式、资源教室支持、康复训练等内容。个性化教育计划是连接安置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确保教育支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需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
课程教学调整是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普通班级教师需在集体教学中关注差异,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调整教学内容难度、改变知识呈现方式、提供替代性作业、运用合作学习等。其目标是在保持课程基准要求的同时,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可达成的学习任务,促进其有效参与课堂互动,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
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随班就读质量的核心支柱。《意见》突出强调要健全资源支持体系。一是加强资源教室建设与应用,要求接收5名以上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原则上应设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辅导、认知训练、生活适应辅导及心理健康支持。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资源教师专职岗位,将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教师工作量核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实施持续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特殊教育素养与教学调整能力。三是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形成育人合力。
随班就读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普通学校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对复杂需求时感到力不从心;资源教室建设和师资配备在地区间、城乡间存在显著不均衡;同伴支持与社会性融合的深度有待提升;非残疾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有时也成为隐性障碍。这些问题制约着随班就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未来,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多措并举。需强化省级统筹,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资源教室建设、师资配备和专业培训的标准化与全覆盖,缩小地区差异。深化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建立协同教研、资源共享、双向转衔的融合教育联盟。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辅助工具与学习资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应大力营造接纳、包容的校园文化,通过主题活动、同伴辅导等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对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构建真正的融合性学习社区。
随班就读是中国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融合,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实质进步。其健康持续发展,既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骨架,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秉持专业理念与教育情怀,在每一天的实践中予以细化落实,最终实现“让每一名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崇高目标。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