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5 19:24:51
近年来,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促进教育公平与融合。八角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积极践行这一理念的学校,其探索与实践提供了观察中国基层融合教育发展的鲜活样本。
随班就读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融合,而是对学校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国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学生规模已持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这一政策导向要求普通学校必须具备相应的支持体系。八角中心小学的实践正是响应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政策深化,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构建支持性环境是随班就读成功的基础。八角中心小学首先从物理空间上进行无障碍改造,例如铺设无障碍通道、设置资源教室等。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融合活动等形式,在全体师生中培育理解、尊重、包容的校园文化,减少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标签化,营造“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的和谐氛围。这种环境建设确保了特殊需要学生不仅是身体的“在场”,更是心理和社会的“融入”。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保障。面对普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的普遍挑战,八角中心小学采取了多层次策略。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区市级特殊教育专题培训,并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邀请特教专家定期到校指导。更重要的是,学校建立了校内资源教师制度,由一名骨干教师担任资源教师,负责协调全校随班就读工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提供策略支持。这种“外部专家+内部骨干”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团队应对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计划(IEP)的实施是随班就读的核心环节。八角中心小学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由班主任、资源教师、专业治疗师和家长共同组成评估小组,定期召开个案会议,制定个性化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关注学业补偿,更注重社会适应、生活自理等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提问方式、提供替代性作业等形式,让特殊需要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并有所收获。这种“一人一案”的精准支持,确保了教育的有效性。
家校社协同共育为随班就读提供了重要支撑。八角中心小学认识到,特殊需要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学校建立了定期家访制度,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学校积极链接社区资源,引入志愿者、社工等力量,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社交机会和社会实践平台,构建了“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区支持”的协同育人网络。
经过持续探索,八角中心小学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殊需要学生在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进步,普通学生也在互助中培养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得到整体提升。2024年,该校被评为区域融合教育示范校,其经验正在被更多学校借鉴。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专业师资的持续供给、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学阶段的衔接等问题仍需突破。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专业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和技术支持手段,如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学习辅助等。
八角中心小学的实践表明,随班就读不仅是一种教育安置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它推动学校从关注群体走向关注个体,从标准化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最终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教育理想。这条融合之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意义深远,为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