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19 19:08:51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融合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旨在保障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平等发展的权利。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随班就读工作从单纯的身体“融入”向深层次的教育“融合”迈进,其支持体系与教学策略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将结合最新实践案例与政策导向,探讨随班就读小学生的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
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期报告显示,我国特殊需要学生的随班就读比例持续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区县建立了资源教室,配备了专职资源教师,并初步形成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专业指导、资源中心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模式。政策层面强调“应随尽随”,并着重从环境支持、课程教学调整、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标志着随班就读工作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某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是一名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特征的学生。入学初期,他难以适应课堂纪律,注意力分散,并存在一定的同伴交往困难。学校资源教师与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共同组成支持小组,为其制定了个人化教育计划(IEP)。计划不仅包括行为干预目标,还涵盖了学习内容、任务形式、评价标准的调整。例如,在课堂上允许他使用压力球等感官工具辅助集中注意力,将他的座位安排在靠近教师且干扰较少的位置;作业方面实行分层设计,减少抄写类任务,增加实践性、操作型内容;考试时提供延长时间和单独考场等合理便利。一个学期后,小明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业成绩均有显著改善,与同学的合作也明显增多。
小明的转变并非个例,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关键要素。首先是个别化支持计划的普遍应用。IEP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文件,而是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南,明确了学生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定期评估调整。其次是资源教室的功能深化。很多学校的资源教室已从单纯的康复训练场所,转变为开展小组教学、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训练、社交技能课程及提供心理咨询的多功能空间。同伴支持策略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小伙伴”互助制度、社交故事介入、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效促进了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会性融合。
随班就读的深化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普通班级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个体需求。其二,部分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尽管培训力度在加大,但转化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其三,家长参与度不均,家校合作机制尚需完善。其四,教育评价改革仍在进行中,如何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科学、发展性的评价,避免“唯分数论”,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正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学校试点“双导师制”,为每个随班就读学生配备一名学科教师和一名资源教师,共同负责其学业与身心发展。上海市长宁区依托区域特教指导中心,建立巡回指导制度,由专业团队定期入校提供咨询与干预支持。广东省则强调信息技术赋能,开发融合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提供在线评估工具、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培训课程,以突破地域与人力资源的限制。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化支持系统的构建。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适应,更要优化整个学校的接纳文化、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班级的同伴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网络。2024年,教育部强调要“推进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深度融合”,预示着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将成为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更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实践性、综合化课程,减少学业压力,增加成功体验,是需要持续深入探索的方向。
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随班就读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考验的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专业能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包容度与支持力。从小明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过科学的评估、系统的支持、个性化的教学和充满关怀的环境,特殊需要学生完全可以在普通班级中获得应有的成长。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专业水平提升和社会认知转变,随班就读必将为更多特殊需要儿童点亮融入社会、展现自我价值的光明之路。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