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19 09:16:45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小学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学期,各地小学继续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精神,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支持保障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使随班就读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与发展态势。
在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方面,本学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多地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优先保障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并达到普通学生的数倍标准。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用更加规范化和个性化,不仅配备了丰富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及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还大幅提升了资源教师和专业指导人员的配备率。许多学校探索建立了“资源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特教专家”的多学科合作团队,通过定期教研、个案研讨会等形式,为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制订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确保支持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课程调整与教学策略的创新是本学期随班就读实践的突出亮点。教师们普遍注重在集体教学中渗透差异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对教学目标、内容、流程和评价进行科学调整。例如,采用多媒体辅助、可视化日程表、结构化教学等方法降低学习难度;通过任务分析、小组合作和同伴助学等策略调动学习积极性。语数等主要学科普遍开展了分层教学和弹性作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和艺术类课程则强调优势发掘和潜能拓展,努力实现“缺陷补偿”与“优势发展”并重,有效促进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认同。
在融合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索。许多学校将“平等、接纳、尊重、互助”的融合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活动中,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爱心小组、伙伴互助等活动,显著增进了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心理健康,培养其自尊自信。同时,学校也注重对普通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营造出更加包容、支持的校园人文环境,有效减少了歧视和孤立现象。
家校协同与合作在本学期得到进一步深化。各校积极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家访、电话交流、网络平台以及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等形式,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教师不仅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和发展情况,还为家庭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学校也更加注重倾听家长的需求与意见,吸引家长参与IEP的制定与评估过程,形成了“学校—家庭—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支持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评估与反馈机制日趋科学化和人性化。本学期,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更加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打破了单一依靠试卷分数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作品分析、口头测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维度的进步。评价结果既关注学业目标的达成度,也重视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情绪行为等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并通过IEP阶段性评估会议进行及时总结和动态调整,确保教育干预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当前随班就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普通班级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尚有不足,亟待加强培训;区域间、校际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资源和支持力量相对薄弱;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质量及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小升初转衔支持体系仍需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关注并着力解决。
展望未来,小学随班就读工作应继续深化融合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扩大资源覆盖面和辐射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要进一步健全跨部门协同和支持保障体系,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推动随班就读由“物理融合”向“社会融合”“心理融合”深度发展,为每一位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加适宜、更加优质的教育,助力他们充分开发潜能、融入社会、拥抱未来。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