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6 22:17:21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进入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这一模式响应了全纳教育的国际潮流,也是我国政策法规持续推进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颁布与实施,小学生随班就读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其关注点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物理空间的融合迈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融合。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概念以来,相关政策不断演进与深化。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更是将随班就读确立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最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强调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健全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并具体提出要“压实普通学校主体责任”,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就近就便优先入学。这一系列顶层设计清晰地表明,随班就读已从一种探索性实践转变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安排。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小学生随班就读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要挑战是普通学校教师的专业准备普遍不足。多数普通班级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系统培训,面对自闭症、多动症、学习障碍等多元化的特殊需求时,往往在识别、评估与差异化教学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随读生可能“随班就坐”而非真正“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尚不完善。虽然政策要求建立资源教室并配备资源教师,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资源教室覆盖率低、功能单一,专业资源教师严重短缺,无法为随读生和任课教师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支持。第三,课程与评价的适应性调整不足。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考试评价体系难以满足随读生的个性化需求,如何科学地进行目标调整、内容简化、作业修改以及实施多元评价,仍是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同辈接纳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仍需加强。部分普通学生和家长可能因不了解而存在偏见,随读生容易遭遇社交孤立,其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升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支持体系。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应在普通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加特殊教育通识课程,并在职后培训中大力开展融合教育专项培训,提升所有教师应对学生多样性的能力。同时,要加快配齐建强资源教师队伍,明确其角色定位,为其开展评估、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提供巡回指导等工作创造必要条件。要完善资源支持机制。学校层面应高标准建设资源教室,使其成为提供评估、训练、康复、咨询等服务的中心。区域层面应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应积极探索“普特校际牵手”合作模式,鼓励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再次,深化教学与评价改革是关键。学校应成立由班主任、资源教师、科任教师及家长组成的IEP小组,为每位随读生制定科学、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同伴互助等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配性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可及性。在评价上,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随读生的个人进步与潜能开发。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融合活动、名人故事分享等形式,在全体师生中树立尊重差异、接纳多元的价值观,鼓励普通学生与随读生结成伙伴关系,促进其自然的社会交往与情感融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融合。
小学生随班就读是我国践行全纳教育理念、保障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路径。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其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未来工作的重心应从宏观的政策推动转向微观的实践深化,通过加强专业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培育包容文化等一系列举措,系统性地破解融合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一位随班就读的小学生不仅能在普通教室里拥有一张课桌,更能在这里获得适切的教育、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实现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为他们未来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