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8 10:43:53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这一模式旨在保障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和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小学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需要更加科学、系统且具操作性的规划。
新时代随班就读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所有学生,无论有无特殊需要,都应学习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这意味着随班就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标准课程框架内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课程设计的根本目标是确保特殊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普通课程的学习,在达成共性基础要求的同时,获得适切的个性发展支持。其设计必须遵循四大核心理念:一是公平性,保障其平等参与所有教育活动的机会;二是差异性,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间差异与个体内差异;三是融合性,促进其与同伴的社会性互动与情感联结;四是支持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保障体系。
课程调整是随班就读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并非降低学业标准,而是通过改变学习路径、提供支持策略来帮助学生达到标准。调整应基于科学的评估,包括教育评估、生理心理评估等,以精准把握学生的优势、兴趣及特殊需要。调整内容涵盖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在目标上,可采用“通用学习设计”(UDL)框架,设定富有弹性的多元目标,既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也包含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个性化目标。在内容上,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对教材的呈现方式、难度、容量、顺序进行合理变通,如提供视觉提示、简化复杂指令、使用替代性文本或辅助技术等。
在教学实施层面,差异化教学是确保随班就读质量的核心策略。教师需在集体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包括采用多感官教学法、合作学习、同伴辅导、任务分解、小组分层教学等。例如,为阅读障碍学生提供有声读物和电子文本,为注意力缺陷学生提供清晰的结构化任务清单和安静的学习角落。同时,应注重将康复训练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认知训练、语言沟通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等自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和学校生活中,实现功能性的学习与迁移。
构建坚实的支持体系是课程落地的基础。支持系统应包括人员支持、资源支持和技术支持。人员支持上,建立由普通班教师、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康复治疗师及家长构成的协同团队至关重要。资源教师需定期进入班级观察、提供咨询,并开展抽离式的补救教学或技能训练。资源支持上,普通学校应加强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使其成为评估、教学训练、康复干预和咨询服务的中心。技术支持上,积极引入辅助技术(AT),如沟通板、语音输出设备、专用软件等,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升学习参与度。
课程评价的调整同样不可或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应突破单一纸笔测试的局限,转向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可综合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操作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重点评估其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以及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评价目标可依据IEP进行个性化设定,使其既能体验成功,又能明确后续发展方向。评价还需关注其社会情绪发展与融合状态,如同伴接纳度、课堂参与度等。
尽管随班就读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其课程设计与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普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班级人数过多、支持资源分配不均、跨专业协作机制不畅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需从政策保障、师资培训、资源投入和社区联动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尤其要强化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培训,将差异化教学技能作为其核心专业能力;加快开发与新课标配套的随班就读课程资源库与实践案例;建立健全高校、教研机构与一线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通过巡回指导等方式将优质特教资源送入普通教室。
小学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科学的调整、适宜的支持和全纳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学生都能在普通班级中获得应有的成长,真正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这不仅是教育专业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