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4 12:51:48
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实践,“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推进融合教育、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并非简单地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在普通教室,而是构建一套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教育生态。近年来,从国家政策到地方实践,随班就读工作持续深化,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挑战。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该计划强调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适度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并要求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落实“一人一案”的教育安置措施。2024年,各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例如北京市强调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师资培训,长三角地区探索建立区域性特教资源中心,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跨校、跨区域的专业支持。这些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标志着随班就读工作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阶段迈进。
实践层面的创新是随班就读生命力的源泉。在东部某小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生动的案例: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学生小凡(化名)与同学们一同听课。他的课桌上放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提示卡,当他注意力分散时,老师会用一个约定的手势 gently 提醒。教室后排,资源教师正在记录他的课堂表现,这将用于后续的个性化辅导。课间,小凡会前往学校的资源教室,在这里,特教老师利用感统训练器材和社交故事卡片,帮助他提升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这种“普通课堂+资源教室”的互补模式,已成为许多学校的标准配置。
支持系统的构建是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一支专业的队伍正在壮大——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特教专家构成的技术支撑网络。以上海市某区为例,已建立区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配备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对普通学校进行走访指导,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同时,科技赋能也为随班就读带来新可能。AI辅助工具帮助有读写障碍的学生进行文字识别和语音转换;虚拟现实(VR)技术被用于创设社交情境,帮助自闭谱系学生进行安全的社交练习。这些技术支持正逐步从一线城市向更广阔地区渗透。
随班就读的深化仍面临现实挑战。首要挑战是师资力量的专业性。普通班级教师虽经培训,但面对复杂特殊需要时仍常感力不从心。特教专业人才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在乡村地区。课程与评估的适应性调整需进一步个性化。尽管“一人一案”被广泛提倡,但如何为每个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并动态调整实施,对学校提出了极高要求。同伴支持与校园文化融合仍需引导,避免“物理性融入”而“社交性隔离”的现象。
社会的认知与接纳度虽整体提升,但微观环境中的误解仍未完全消除。一些家长对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存在顾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或自己孩子的学习体验。这需要通过持续沟通和宣导,构建真正包容的社区环境。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成功案例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许多随班就读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他们的坚韧和独特视角也丰富了同伴的成长体验,培养了普通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与教育。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深化普特融合、建立更完善的支持体系是核心方向。这需要更紧密的家校社协同,需要更智能的技术赋能,也需要更灵活多元的评估机制。每一个在普通教室里获得适宜教育和尊严成长的特殊需要儿童,都在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培育;不是单一标准的衡量,而是让每一个不同的生命都能绽放光彩。随班就读的纪实,最终是一幅关于平等、尊重与希望的教育图景,它仍在被无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描绘,每一天都有新的篇章。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