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5 13:34:40
近年来,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政策支持体系的日益完善,“随班就读”已成为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会融合与终身发展。近期各地开展的专题讲座与研讨,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现状、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窗口,揭示了这一领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深刻转型。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顶层设计。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是当前指导工作的核心文件。计划明确要求“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并将重点从过去的扩大安置规模,转向了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它强调要“健全科学评估、合理安置、应随尽随”的机制,并特别指出要“完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这意味着,普通学校接收特殊需要学生不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项必须配以相应资源和专业支持的常态化工作。各地随后出台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将语文等主干学科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凸显了语文学科在随班就读中的关键地位。
小学语文随班就读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学生巨大的差异性。一个普通班级里,可能存在有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自闭谱系障碍以及学习困难等各类特殊需要的学生。他们与普通学生同坐一个课堂,却可能面临着“听不懂”、“看不清”、“跟不上”、“无法表达”的困境。最新的实践与研究指出,成功的语文随班就读绝非简单地将特殊学生“物理性”地安置在普通教室,而是必须构建一个包容、支持且富有弹性的学习环境。这依赖于三大核心要素的协同:科学的评估与个性化教育计划(IEP)、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充分的支持保障系统。
精准评估是起点。在入学初或学期初,应由资源教师、班主任、语文教师及家长等多方团队,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其识字、阅读、书写、口语表达等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基于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一份可测量、可执行的个性化教育计划(IEP)。例如,为有书写障碍的学生设定“能够使用语音输入软件完成作文草稿”的阶段性目标,或为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设定“能够借助图文结合的软件阅读指定短文”的目标。这份计划是整个教学支持的蓝图,让教学有据可依。
课堂教学策略是核心。当前讲座中推广的主流模式是“通用学习设计(UDL)”与差异化教学相结合。UDL主张通过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参与方式,在一节语文课中为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特殊需要学生)提供选择和支持。例如,在讲授古诗时,教师除了口头讲解,还应提供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播放意境深远的朗诵视频(多种呈现);在输出环节,允许学生选择用书面写作、绘画配文字、口头录音或戏剧表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多种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差异化调整: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大字版课文或音频材料;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生提供可手持的焦点工具,并将其座位安排在干扰较少的位置;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则提供简化版的任务清单或概念图。合作学习也被证明是极佳的策略,将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生字认读、课文朗读等任务,既能促进学业进步,也有利于社会性融合。
支持保障系统是关键支撑。这首先体现在人的支持上。除了语文任课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外,专职资源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深入课堂进行协同教学,或在资源教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抽离式的强化辅导。其次是技术与环境的支持。最新的辅助技术应用已成为研讨热点,例如:文本转语音软件可以帮助阅读障碍学生“听”课文;语音转文本工具可以帮助书写困难的学生“说”出作文;交互式白板和各类教育APP能提供多感官的学习体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教室光线的调整、噪音的控制、便于轮椅移动的空间等,也都是基础性保障。
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小学语文随班就读仍面临诸多挑战。普通语文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足,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激励;资源教师队伍数量短缺、专业性参差不齐;支持性资源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不均衡;家长合作有时存在隔阂。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性的破解之道。
展望未来,小学语文随班就读的发展方向是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将融合教育素养与语文学科教学法更深度地融合,培养教师的“多维度”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能辅助工具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为每个孩子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真正“无障碍”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无论其能力与障碍如何,都能沉浸在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长的快乐,这才是融合教育最动人的图景。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