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4 09:02:12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这一模式旨在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普通学校环境中与同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随着2022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小学随班就读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保障。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学生人数已超过50万,较五年前增长约3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适度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确保特殊需要儿童应随尽随。各地通过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资源教师、推进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体系。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已实现全区普通小学资源教室全覆盖,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化支持。
实践层面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态势。上海市长宁区推行“双学籍”管理制度,允许特殊需要学生同时拥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普通小学学籍,实现普特融通。广州市天河区开展“种子教师”培训计划,三年内为每所普通小学培养至少1名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骨干教师。浙江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经验表明,科学合理的课程调整、同学互助合作学习、正向行为支持等策略能有效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支持体系构建取得显著进展。全国已建立2000余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推动每所普通学校建立校内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认定评估机制。部分地区开始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江苏南京开发的个性化学习分析系统,能自动识别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生成教学建议。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关键环节。根据2023年特殊教育专项调研,普通小学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率已达85%,但能熟练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教师比例仍需提升。《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将融合教育能力纳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求师范生必修特殊教育课程。山东、湖南等地试点“特教+普教”双导师制,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定期到普通小学指导随班就读工作。
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机制逐步完善。北京市西城区创建“融爱家园”项目,组织家长工作坊和社区宣传活动,改变公众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认知。研究发现,家长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幅度达40%以上。广东佛山“融爱种子计划”培训社区志愿者担任助学伙伴,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随班就读工作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资源教师配备不足,班额过大影响个别化关注,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仍需加强。专家建议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权责;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生均经费标准落实;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机制,避免随班就读变成“随班混读”。
未来随班就读发展将呈现新趋势:从物理性融合向社会性融合深化,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向重视生活质量提升,从经验型实践转向证据本位干预。教育部2024年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研制《随班就读教学质量评价指南》,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融合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小学随班就读工作必将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适切的教育支持。
随班就读的成功实践不仅改变着特殊需要学生的命运,也在重塑普通教育的生态。当教育能够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当差异被视为常态而非例外,我们就在真正意义上构建起了面向所有人的优质教育体系。这需要政策持续发力、专业支持到位、社会观念转变,最终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包容、支持的环境中绽放生命光彩的教育理想。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