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2 19:08:48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保障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够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融合教育的发展。小学随班就读课程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确保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班就读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和优化。2022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并强调“健全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优质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在此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课程教案的制定更需要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份有效的小学随班就读课程教案,其核心在于遵循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原则,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案设计不应是普通教案的简单复制或机械删减,而应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和重构的动态蓝本。它首先始于精准的评估。在学期初,教师团队(包括普教教师、资源教师、相关专业人员及家长)需通过观察、访谈、评估工具等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学习风格、优势潜能、特殊需要及障碍程度进行综合研判,并据此制定其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课程教案必须与IEP的目标紧密衔接,将IEP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解、融入到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教案应采用分层目标策略。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包含共同性基础目标、选择性调适目标和个体性发展目标。共同性基础目标是要求班级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与能力;选择性调适目标则是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的调整目标,可能是在内容难度、范围、呈现方式或反应方式上的调整;个体性发展目标则直接来源于其IEP,针对其关键障碍领域或优势领域进行针对性训练。例如,在语文课《乌鸦喝水》的阅读教学中,共同目标可能是理解故事大意和掌握生字词;对于一名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其调适目标可能是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故事,并认读核心词汇;而其个体发展目标可能是在小组中尝试复述故事的一个片段,以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案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教师需预先考虑多个环节的差异化安排。在前置准备阶段,可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概念图、词汇表、预习音频等支架工具。在导入环节,可采用多感官刺激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在新授环节,信息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教师应同时提供视觉、听觉和动觉等多种信息通道,例如图文并茂的板书、清晰的语音讲解、可触摸的实物模型或实际操作活动。对于随班就读学生,可能需要提供任务分解步骤卡、视觉提示卡或使用多媒体软件来辅助理解。练习环节应设计分层任务,从基础性、巩固性到拓展性练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选择不同的任务包,或者通过合作学习,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任务。教师的巡视指导也应有所侧重,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个别化的提示与鼓励。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案实施效果的关键。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必须坚持发展性、多元性和激励性原则。教案中应设计嵌入式的形成性评价,如观察其课堂参与度、任务完成过程、合作表现等,而不仅仅依赖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口头回答、作品展示、实操演示、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标准也需实行分层,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学生的进步,重点关注其相对于自身基线水平的发展与成长,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保护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教案得以实施的保障。教案中应明确标注所需的支持策略与资源,例如:是否需要资源教师协同教学?是否需要使用特定的辅助技术(如语音转文字软件、沟通板)?学习环境(如座位安排、光线)需要做何调整?是否需要同伴助学员的协助?这些支持措施应在教案中清晰体现,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落实到位,从而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一个无障碍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小学随班就读课程教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而专业的工作,它是国家融合教育政策在课堂教学层面的具体落实。它要求教师秉持“每一个都重要”的信念,从评估、目标、过程、评价和支持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心设计和动态调整。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并尊重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实现个别化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教无类和实质性的教育公平。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