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0 18:24:47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主题班会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和集体教育的重要载体,将随班就读与主题班会有机结合,对促进融合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政策文件和实践案例,探讨小学主题班会中支持随班就读学生的策略与路径。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全国随班就读学生数已占特殊需要学生总数的50%以上,普通学校正成为特殊需要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更专业的融合教育能力,而主题班会作为每周固定的集体教育活动,为随班就读学生参与班级生活、展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主题班会设计阶段,教师需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根据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2024年发布的《随班就读教学指导建议》,教师应提前了解每位特殊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和优势能力,在班会主题确定、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中预留差异化参与空间。例如,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安排需要身体活动的任务,为视力障碍学生准备音频材料,为自闭谱系学生提供明确的结构化指引。
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创设包容性课堂环境至关重要。北京市海淀区融合教育研究中心2024年的实践研究表明,采用“通用学习设计”原则能够有效支持随班就读学生的参与。这包括提供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设计多种行动与表达方式(如口头回答、肢体表演、绘画表达等),以及提供多种参与方式(如独立完成、同伴协助、教师支持等)。例如,在“感恩”主题班会中,学生可以通过讲述、绘画、表演或制作手工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
同伴支持是主题班会中促进随班就读的有效策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年开展的“伙伴同行”项目显示,建立有组织的同伴互助系统能够显著提升随班就读学生的参与度。在主题班会中,可以安排经过培训的同伴助手,通过示范、提示、解释等方式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理解活动内容、完成参与任务。同时,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主题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创作等,能够自然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同伴的互动交流。
主题班会的评价环节也需要体现包容性。根据上海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24年发布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指南》,应当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随班就读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进步而非仅看最终成果。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生在参与度、沟通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全体学生的包容意识和多元价值观。
数字化技术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为支持随班就读提供了新可能。2024年教育部推出的“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库”提供了大量适用于主题班会的辅助资源,如可视化日程表、社交故事模板、情绪识别工具等。教师可以利用互动白板、教育APP等工具,设计更多互动性强、支持个性化调整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安全场景,让随班就读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
家校合作是主题班会支持随班就读的重要保障。浙江省杭州市2023年开展的“家校融合共同体”项目实践表明,邀请家长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提前与家长沟通班会主题,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优势,邀请家长分享教育资源甚至参与班会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专业支持是提升主题班会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2024年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数据,建立“班主任-资源教师-特教专家”协同工作机制的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参与质量明显更高。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专业评估和建议,特教专家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和个案指导,帮助普通班级教师更好地在主题班会中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
主题班会中的随班就读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的调查显示,普通班级教师在主题班会中支持随班就读学生的主要困难包括:缺乏差异化设计能力(72.3%)、时间精力不足(68.5%)、资源支持不够(65.1%)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支持,包括加强教师培训、开发实用资源、减少教师负担、建立专业支持网络等。
展望未来,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主题班会将成为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24年新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强化普通教育主体作用,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班会作为普通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将在构建包容性学校文化、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我们能够打造真正包容、支持每个学生发展的主题班会,让随班就读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