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4 18:47:17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在于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这一模式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融合、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和社会观念的进步,小学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其内涵与实践模式也在不断深化和创新。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是当前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并设定了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的目标,其中绝大多数将通过随班就读形式实现。这标志着工作重心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追求入学率向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迈进。文件强调要健全科学评估与安置机制,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安置残疾儿童,并要求强化支持保障,如配备专职资源教师、建设资源教室、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等。
在实践层面,随班就读的模式日趋多元和精细化。传统的随班就读模式正在向“融合教育”升级,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同在”,而是追求深度参与和有效学习。许多地区探索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协同教学”等复合型支持模式。普通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社交的主阵地,而资源教室则作为重要补充,由资源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补救教学、潜能开发、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这种“两头跑”的模式,既保证了特殊需要学生与同伴的日常互动,又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巡回指导制度也日益完善,由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深入普通学校,为随班就读学生、班级教师及家长提供咨询、评估和指导服务,有效提升了支持的专业性。
技术的赋能也为随班就读带来了新的可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各类辅助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在随班就读中广泛应用。例如,为视障学生配备屏幕朗读软件、电子助视器;为听障学生使用FM调频系统、语音转文字软件;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具有语音朗读和提示功能的学习软件等。这些技术工具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障碍,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更平等地获取知识和表达自我。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轨迹的追踪,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调整建议,实现个性化支持。
随班就读的全面高质量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挑战是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不足。普通班级教师虽具备学科教学能力,但普遍缺乏特殊教育领域的系统培训和识别、应对特殊需要的学生行为的策略。尽管文件要求各地加大培训力度,但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专业培训的覆盖面和深度仍有待加强。支持保障体系尚不均衡。资源教室的建设、教具学具的配备、专业人员(如资源教师、康复师、行为干预师)的编制在地区间、校际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深化。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认知不足或存在焦虑,社区支持资源未能有效对接学校,影响了支持合力的形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体系仍较为单一,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多元、发展性的评价标准,避免简单以普通学业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是亟待探索的课题。
展望未来,推动随班就读的高质量发展需多措并举。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特殊教育通识内容纳入普通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必修模块,普及“差异化教学”、“通用学习设计”(UDL)等理念与方法。要加大投入,完善资源支持体系,确保每所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都能获得充足的专业人员、设备和经费支持,并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线上资源教室”、远程巡回指导等模式,弥补区域差距。再次,要构建更加紧密的家校社合作网络,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志愿者介入等方式,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也是根本性的,是持续营造包容、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同伴支持活动等,让所有学生学会尊重差异、互帮互助,这本身就是随班就读教育价值的核心体现。
小学随班就读工作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它不仅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更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实践探索和专业支持,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都能在融合、友好的环境中获得适切的教育,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