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7 22:58:04
随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旨在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福建省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省份,其随班就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不断根据国家最新指导方针进行政策优化与实施细化。本文将依据福建省最新的政策文件与实践动态,系统阐述当前福建小学阶段随班就读的准入条件、支持体系及实施流程。
随班就读的准入条件核心在于对儿童身份的认定。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等相关规定,适合接受随班就读的儿童少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视力、听力、智力、肢体、言语、精神及多重残疾等类型的儿童少年;也包括虽未持证,但经县级以上医院或特殊教育专家、专业机构评估认定,确实存在显著学习困难、行为障碍、沟通社交障碍或其他残疾,确需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其首要前提是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普通学校的基本学习环境,且其残疾状况不会对校园安全和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构成严重干扰。
在具体操作层面,福建省的随班就读工作遵循一套严谨的评估与安置流程。家长或监护人是申请的主体。流程通常始于家长向学区内对口普通小学提交书面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如残疾证、病历、以往评估报告等。随后,学校会启动初步审核,并将情况上报至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牵头组织由教育、心理、医疗、康复等方面专家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或称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对申请儿童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该评估并非仅关注残疾标签,而是综合考量儿童的认知功能、适应行为、学习潜力、特殊需要以及对其提供支持的必要性。专家委员会将根据评估结果出具安置建议,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建议和区域内教育资源情况,做出是否批准其随班就读的决定,并统筹安排至相应的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强调“全覆盖、零拒绝”的原则,但准入并非无条件。其根本标准是评估该儿童是否能够从普通教育环境中受益,以及学校是否具备或通过支持能够具备提供相应特殊教育服务的能力。这是一个双向考量的过程,既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入学权,也确保了教育安置的有效性。
获准随班就读仅是第一步,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是保障其教育质量的关键。福建省的政策要求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必须建立资源支持体系。这包括:
一、硬件支持:加快建设与完善资源教室。根据福建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的要求,广泛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康复训练设备和教具学具,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康复训练和学业补偿。
二、师资支持:配备资源教师。学校须安排或招聘专业的资源教师,负责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定期评估,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同时对班级普通教师提供咨询和指导,协助其开展差异化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调整:普通班级的任课教师需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布置及评价考核上进行科学调整与弹性化处理,实行“一人一案”,确保其能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四、家校社协同:建立密切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IEP的制定与实施。同时,鼓励社区、医疗康复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共同构建支持网络。
福建省随班就读工作正处于从“有学上”向“上好学”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最新的政策导向强调深化融合教育内涵,提升支撑能力。例如,强化普特结合,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上的深度融合;加大经费保障,落实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教学校标准执行);并通过加强普通教师特殊教育通识培训,全面提升所有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
福建省小学随班就读的准入是一个基于科学评估和客观需要的决策过程,其核心条件在于儿童的能力评估与支持需求的匹配度。而成功的随班就读远不止于准入,更依赖于一个由资源教室、专业师资、个别化计划及全方位支持构成的强大生态系统。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资源的不断投入,福建正致力于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都能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教育。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