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19 08:07:16
随班就读,作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旨在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其安置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这一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萌芽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之一,深刻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政策演进上,随班就读经历了从探索到制度化的发展历程。2023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期报告显示,我国持续巩固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安置体系。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超过80%的县区设立了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规范入学安置与教育教学支持,凸显出国家层面对此模式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实践层面,随班就读的成功依赖于系统的支持体系。许多地区正积极探索“特教学校+普通学校”的结对帮扶模式,并加强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用。例如,北京海淀区等多地通过引入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团队,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性化评估、课程调整及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科技的赋能也为随班就读注入新动力,辅助沟通设备、个性化学习软件等数字化工具逐步应用,助力学生跨越学习障碍。
随班就读的深化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部分地区存在普通学校师资特教专业素养不足、资源教室利用率不高、家校合作机制不畅等问题。许多教师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在应对多样化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科学设计融合课程、实施差异教学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避免“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仍是当前实践中的核心难题。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需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加强普通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是关键,需将融合教育能力纳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体系。同时,应进一步完善资源支持,包括提高资源教室覆盖率、推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应用、鼓励跨专业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须营造真正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及家长理解、尊重并支持特殊需要学生,让随班就读真正实现从“物理融合”迈向“社会性融合”与“学习质量融合”。
随班就读不仅是教育安置形式的变革,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健康发展关乎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的未来,需要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共同努力。
(注:本文信息综合参考自教育部2023年以来发布的公开文件、中国教育新闻网及《现代特殊教育》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报道与政策解读。)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