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随班就读学生

发布时间:2025-09-24 08:05:13

随班就读作为中国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模式,是指让具有一定能力的特殊需要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一种安置形式。该模式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与《“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核心举措。其理念基础在于相信通过提供适当支持与合理便利,特殊需要学生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学业进步与社会性发展的双重收获。

近年来,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根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需要学生在校生中,随班就读的比例已稳定在超过50%,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要求优先采用普通学校就读方式,强化就近安置原则,并重点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包括资源教室建设、巡回指导教师配置、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等关键支持环节。

随班就读的成功实践高度依赖支持系统的有效性。资源教室是重要的支撑平台,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针对性训练、补偿性课程及康复服务。许多地区正积极探索“双学籍”管理、区域资源共享中心等创新模式。例如,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中心,为全区随班就读学生及教师提供评估、培训与专业指导;上海市长宁区则发展了“一生一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每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及时响应。数字技术的介入也为支持服务赋能,如利用AI辅助沟通设备、学习分析工具等帮助各类障碍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随班就读在大规模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师资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普通班级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应对多样化的特殊需求。尽管国家加强了“国培计划”中对融合教育的培训比重,但覆盖面和实践转化率仍有待提升。支持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资源教室、专业师资、康复设施等明显短缺。再次,社会观念障碍依然存在,部分家长及普通学生对于障碍的认知有限,可能无形中造成隔离或排斥现象。学业评价标准单一、班级规模过大、个别化教育计划流于形式等问题也制约着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与实践者提出了改进方向。一方面需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教育、卫健、残联等多系统合作,建立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的衔接机制。另一方面应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在师范生课程中强化融合教育内容,并为在职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更重要的是完善政策保障,如进一步明确随班就读生均经费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鼓励学校进行课程与教学调整的创新实践。一些地方已探索将“差异化教学”“通用学习设计”理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灵活分组、多感官教学、替代性评价等方式提升所有学生的参与度。

未来,随班就读的发展需进一步向高质量融合迈进。这不仅意味着提高特殊需要学生的入学率,更意味着真正关注他们的教育过程与成果,促进其充分参与、学业进步以及社会融入。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与全社会包容意识的提升,随班就读有望从“物理性融合”走向“社会性融合”与“学习性融合”,最终实现让每一名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获得最适宜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一进程不仅惠及特殊需要学生,也将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更加公平、多元、个性化的方向转型,从而更好地回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