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5 17:18:30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融合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旨在保障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实践中长期存在“小学随班就读生没有学籍”的突出问题,这不仅直接侵害了儿童受教育权,更暴露出融合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深层困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一问题虽得到局部改善,但仍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
学籍是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资格,是学生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学业认证、升学转学的重要依据。没有学籍,意味着学生被排除在正式教育管理体系之外,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升学通道受阻,甚至可能无法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而言,学籍缺失的直接后果是他们虽“在校”却“无名”,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地带。
这种现象的成因复杂。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尽管国家层面倡导“零拒绝”,但部分基层学校仍以缺乏特教资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为由,拒绝为特殊需要学生正式注册学籍,仅允许其“旁听”。评估认定机制不完善。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涉及医疗、教育、残联等多部门,程序繁琐耗时,导致学籍办理延迟或停滞。一些学校为规避考核压力,担心特殊需要学生影响平均成绩、升学率等指标,刻意不办理学籍,从而造成“人籍分离”。
学籍缺失对儿童发展造成多重伤害。教育层面,学生无法建立正式学习档案,参与考试、获得评价和升学资格受限;心理层面,这种隐性排斥加剧了孩子的自卑感与疏离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权利层面,它变相剥夺了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法律权利。2019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拒绝符合录取条件的特殊需要学生入学,并须为其建立学籍”,但部分地区执行仍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融合教育支持力度。2023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再次强调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入学权利,要求学校依法办理学籍。北京、上海等地探索“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籍与普通学校学籍并行),允许学生在特教资源支持下进入普校学习并保留学籍。一些地区还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加强监控,对未注册学籍的随班就读生进行排查清理。这些举措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偏远地区问题仍较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随班就读生学籍问题,需多措并举。政策执行必须强化监督,对无学籍现象“零容忍”,建立问责机制;完善评估与注册流程,简化手续,缩短认证时间;健全资源支持体系,加强普校特教资源教室、专职教师配备,消除学校接纳顾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倾向,引导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如此,随班就读才能真正从“物理融合”走向“化学融合”,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是基本人权,学籍是这项权利的保障书。随班就读生学籍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制度的包容性。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认可、被赋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