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小学随班就读新闻稿范文

发布时间:2025-09-22 17:45:32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普通小学的课堂上,三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正与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小明需要借助特制的助视器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作为一名视力障碍儿童,他在普通班级的学习生活曾经面临诸多挑战,但现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已经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环境。“小明是我们班不可或缺的一员,”班主任李老师表示,“他的存在让所有孩子学会了包容与互助。”

小明的故事是中国随班就读政策实施成效的一个缩影。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是指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健全学生共同接受教育。这一模式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颁布后得到全面推进。根据教育部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学生数量已超过50万人,占特殊需要学生总数的比例从2013年的不足30%增长至2022年的55.8%,这一数字标志着我国融合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是随班就读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202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将提高到97%,随班就读比例持续增加。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实施细则,如江苏省建立了“资源教室+资源教师”支持体系,浙江省推出了“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模板,北京市海淀区则创新实施了“双学籍”管理制度,让特殊需要学生同时拥有普通学校学籍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籍,享受双重资源支持。

实践层面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上海市长宁区某小学建立了“一生一案”机制,为每位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该校校长介绍:“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注重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创造包容的校园氛围。”在深圳市,多所学校试点运用科技助教,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智能语音转换、可视化学习等技术支持,有效降低了学习障碍。

高校与研究机构也为随班就读提供了专业支撑。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开发了随班就读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目前已为全国培训骨干教师1.2万人次。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随班就读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实践评估,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2023年5月,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多位专家强调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支持网络的重要性,指出这是保障随班就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

尽管成就显著,随班就读工作仍面临挑战。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2023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资源教室建设和使用不均衡、部分地区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正在实施“国培计划”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计划到2025年实现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全覆盖。同时,正在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要求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

国际经验也为我国随班就读发展提供了借鉴。美国提出的“最少限制环境”原则、英国实施的“特殊教育需要协调人”制度、意大利的全纳教育模式等,都为我国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国内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随班就读专业支持体系,完善筛查评估、转衔安置、质量评价等机制,同时加强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培训,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展望未来,随班就读工作将继续深化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修订《随班就读工作指导意见》,强化条件保障和质量评价。同时,将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服务。

随班就读不仅是一种教育安置形式,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包容、友爱的环境中成长。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专业支持体系日益完善、社会共识逐渐深化,随班就读必将为更多特殊需要儿童点亮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为建设包容性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