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列表
新闻中心
关闭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教新闻

小学随班就读

发布时间:2025-09-25 17:03:23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深刻反映了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与实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萌芽以来,该模式从最初的探索性实践,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法律保障的重要教育政策,旨在保障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平等且适宜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推进与2023年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开展,随班就读工作进入了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层面为随班就读提供了坚实的顶层设计支持。198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随班就读”概念,标志着其从民间实践走向国家政策。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动了相关政策加速完善。而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及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则进一步强化了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特别是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随班就读置于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核心位置,要求“适宜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教育部随后发布的《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细化了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师资配备及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政策从宏观指导向微观操作深化的趋势。

实践层面,随班就读的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中,随班就读学生占比持续稳定在接近百分之五十的水平,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体形式。许多地区探索出卓有成效的区域模式,如北京市通过“双学籍”管理强化支持服务;上海市建立了分级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评估认定体系与转衔机制;浙江省则广泛推行“资源教室全覆盖”项目,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补救教学与康复训练。这些实践表明,成功的随班就读依赖于普通学校创设无障碍环境、开发弹性课程、实施差异教学以及提供必要康复支持的综合能力。

随班就读的深入推广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要障碍在于专业支持体系薄弱,许多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缺乏足够的资源教师和专业康复人员,资源教室设施设备不足或使用效率低下。普通班级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普遍欠缺,面对复杂多样的特殊需要时,易出现“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现象,难以提供有效的个别化支持。再则,家校合作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家庭对融合教育理念认同度不高,或缺乏参与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会性融合问题突出,同伴接纳与社交技能培养仍需系统干预。评估体系亦待完善,如何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求与教育成效,避免简单以普通学业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成为关键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随班就读工作需多维度协同推进。加强普通学校支持体系建设是基础,应严格落实资源教室建设标准,配足专职资源教师,并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巡回指导机制,实现专业资源共享。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是关键,需将特殊教育通识培训纳入普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必修内容,重点提升其差异化教学、行为管理及沟通合作能力。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鼓励学校开发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探索多元评价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强化跨部门协作与家校社共育是保障,需建立教育、卫健、残联等多部门联动的评估与转衔机制,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宣传等方式增强社会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应重视信息技术赋能,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辅助技术工具,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

随班就读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实现融合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它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质量提升的新时期,其成功不再仅依赖于政策强制或硬件投入,更取决于普通教育系统在理念、制度、课程、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深度变革与包容性发展。唯有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体系,才能真正让每一位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班级中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实现自身最大发展潜能,与所有儿童共同沐浴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阳光之下。

建设方案/产品咨询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招投标项目咨询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

乐育心健教育设备【咨询电话:191-1898-5261-李经理】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设备、心理设备、康复器材、多感官设备与感统器材等方面。本公司产品可以OEM,可免费提供效果图。
首页
产品
新闻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