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91-1898-5261
发布时间:2025-09-27 10:53:33
近年来,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备受重视。中小学法治资源教室作为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和载体,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成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关键举措。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在既往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强调了相关建设要求,为全国各地中小学法治资源教室的规划与设立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最新标准。
法治资源教室的核心定位是集教学、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法治教育专属空间。它超越了传统教室的范畴,旨在通过情境模拟、互动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学的生动内容。根据最新标准,其建设首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引导其形成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和自觉遵守。
在场地与空间规划上,标准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理想状态下,应设立独立且固定的专用教室,面积一般不宜小于60平方米,以确保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若校舍条件确实有限,也可与多功能厅、会议室、图书馆或心理咨询室等共享空间,但必须保证法治教育功能的专属性和常态化运行。环境布置上要求庄严与活泼并重,既体现法治的严肃性,又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营造出浸润式的法治文化氛围。
标准尤为注重功能分区设置,通常建议划分为教学宣讲区、互动体验区、模拟实践区和成果展示区。教学宣讲区配备多媒体设备、移动桌椅等,用于开展常规法治课程和专题讲座。互动体验区是核心亮点,可配置法治图书角、电子触摸屏、VR/AR法治体验设备等,让学生通过高科技手段沉浸式学习法律知识。模拟实践区则通常设置模拟法庭,这是法治资源教室的标志性配置,配备法台、法槌、角色标识牌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庭审过程,深度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应用。成果展示区则用于陈列学生创作的法治手抄报、征文、书画作品及活动照片,展示教育成果。
在资源配备方面,标准强调硬件与软件并重。硬件包括必要的视听设备、模拟法庭设施、图书资料柜、电脑终端以及适合青少年体验的互动装置。软件资源则更为丰富,包括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法治教育读本、教学案例库、法治教育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指南以及线上法治教育平台入口。所有资源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
管理运行机制是确保法治资源教室持续发挥效用的保障。标准要求学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明确负责的职能部门(如德育处或政教处)和专职或兼职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设备管理、课程预约和活动组织。其使用应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确保法治教育课时得到落实,鼓励跨学科融合,如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相结合。同时,应积极对外开放,在校园开放日、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时段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活动,扩大辐射效应。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标准指出要加强对法治教师的培训。不仅包括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还应鼓励班主任、德育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共青团干部等成为法治资源教室的运用骨干。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法律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探索与当地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及律师事务所合作,聘请法律专业人士担任校外法治辅导员,参与教学和活动指导。
面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衔接不足以及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挑战,最新标准也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学校;开发全国性的法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课程和案例互通;鼓励高校、法律实务部门与中小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法治资源教室的使用成效纳入教育质量评价范畴。
中小学法治资源教室的标准化建设是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制度创新。它通过提供一个实体化的支撑平台,将法治的种子播撒于青少年的心田,使其在体验中感知法治、在实践中敬畏法律。随着国家标准的持续完善和各地的积极落实,法治资源教室必将成为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法治中国的美好未来。
产品可控标,可以出效果图。
心理、特殊资源教室免费设计方案
产品可以OEM
经销商扶持政策,协助投标